什么叫“干支”纪年

你看过《甲午风云》这部电影吗?你在历史中读到过“戊戌变法”和“辛亥革命”这类名称吗?

“甲午”、“戊戌”、“辛亥”,都是年份的名称,这种记述年份的方法叫做“干支”纪年。

为什么叫做“干支”纪年呢?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先从现在的纪年方法谈起。

我们现在用的是公元纪年,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纪年方法,它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。在我国古代,有两种纪年的方法。一种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来纪年的。例如,唐太宗(李世民)的年号叫贞观,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,这一年就叫贞观元年。玄奘赴西域取经在公元629年,这一年便是贞观三年。又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(朱由检)的年号是崇祯,崇祯自缢死亡的一年,是崇祯十六年。这样的纪年法,必须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个朝代和年号,计算起来很麻烦。而且遇有纪年方法不统一的时候,例如三国时,魏、蜀、吴三国各有各的年号,照哪一个纪年好呢?因此,这种纪年方法很不方便。

我国古代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,叫做“干支”纪年。“干支”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这十个字叫“天干”;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这十二个字叫“地支”。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,依次搭配,如“甲子”、“乙丑”、“丙寅”、“丁卯”……这样配合成60组,循环使用,就叫做“六十花甲子”。用这样的方法来纪年,每60年循环1次,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号等等,前后所隔年份,就比较清楚,容易计算。比如,1898年的维新运动,叫做戊戌变法;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,通常叫辛亥革命;1894年,北洋水师抗击日本侵略的海战,称甲午海战。

1961年是辛丑年,1971年是辛亥年,1981年是辛酉年……从它们的排列可以知道,凡是表示“天干”的前一个字相同时,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数;而表示地支的后一个字相同时,如甲子与丙子,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数。因为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,所以天干、地支两字完全相同的年份,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数。这种纪年法,虽然还不及公元纪年法方便彻底,但由于我国历史上用得很多,所以我们应该了解。

我国习俗上的生肖,就是以地支来计算的。它们的对应关系是:子一鼠,亥一猪,戌一狗,酉一鸡,申一猴,未一羊,午—马,巳一蛇,辰一龙,卯一兔,寅一虎,丑一牛。所以在实际生活习惯上,“干支”纪年也还有用处。


关键词:“干支”纪年 公元纪年 天干 地支 生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