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远行参加比赛、演出、工作或旅游的人们,乘飞机长途旅行引起的“时差反应”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。他们在抵达目的地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:白天困倦乏力、昏沉欲睡,食欲不振,晚上则兴奋异常、难以入眠。
![]() |
“时差反应”,顾名思义,是由于时间差异而引起人体的不适反应。众所周知,地球由西向东自转,约每24小时转过经度360度,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。不同经度地方的时刻都不相同。人们规定每隔经度15度为一个时区,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。同一时区里用同样的时刻,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,东早西迟。太阳光在地区表面移动经度15度,正好跨过一个时区、经过一个小时。太阳光所到时区的早晚,规定了该区标准时的变化。飞机往东飞行,方向与日光移动方向一致,时间就“缩短”了。比如,6月1日上午9点从上海飞往华盛顿,历经12小时,跨越13时区,抵达时间该是当地时间6月1日上午8点,正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。反之,向西飞行,时间就会“延长”。时间加减数目与飞行方向有关、与跨越时区数相等。
与地球每天有规律地运转一样,人体也有它一天24小时的活动规律。人们习惯白天工作、晚上休息。正常人体温凌晨偏低、午后至傍晚较高。心跳、呼吸频率白昼加快,夜晚减慢。血液中红细胞、白细胞的数量早晨最少、晚上增多。内分泌激素每日的增减,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夜少昼多、生长激素昼少夜多都是人体生理昼夜周期变化规律的体现。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的形成与长期所处环境的日照时间、气温气压、湿度等变化密切相关。
人们乘坐飞机向东、西方向飞行,在较短时间内穿越较多时区,时区改变了,昼夜时间改变了,人体原来睡眠、觉醒、体温、血压、激素释放等正常生理节奏也被打乱、甚至颠倒了。北京飞抵华盛顿,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,是该准备休息的时候,而华盛顿时间还在早上8点,于是人们便在大白天昏沉欲睡、疲倦、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下降……,出现航空旅行后特有的征状。经过几天至几周时间,人体心理、生理节奏自动进行调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后,各种时差反应征状也随之消失。
为了避免或减少时差反应,人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。如飞行前适应:上机前数天,向东飞行者,每日早睡早起1小时;反之,晚睡晚起1小时。飞行中适应:飞行途中陆续小睡半小时至1小时。飞行后适应:下机后及时休息1~2天。然后再参加各种活动。此外,飞行前数天在特定时间内到室外日光下散步;适当改变饮食,也都有预防时差反应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