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鳑鲏鱼多的水底下多河蚌

人们喜欢捕摸河蚌,不仅因为蚌肉味鲜美,还由于河蚌可以培育珍珠。在捕摸河蚌中有一条经验:在河面上鳑鲏鱼多的地方,水底下容易摸到河蚌。

鳑鲏鱼是鲤科鱼类中的一种小鱼,它的出没为什么会成为水底有无河蚌的“探测器”呢?原来鳑鲏鱼与河蚌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,即鳑鲏鱼靠蚌来完成它后代的发育,河蚌也靠鳑鮍鱼来完成自己后代的发育。

鳑鲏鱼在江河湖沼复杂的自然环境中,找到了一种保护后代的方法,并世代相传成性。即每当产卵季节,雌鱼从生殖孔突出形成一根细长的产卵管,雄鱼也披上婚装,体色显得特别艳丽。这时,雌雄相伴,在水中游来游去,寻找它们的繁殖场所,一旦发现了蚌以后,雌鱼就将腹部的产卵管,伸进蚌的入水孔,把卵产在蚌的外套腔内。随后,雄鱼在蚌的入水孔附近放射精子,让精子随水流吸入河蚌外套腔受精,受精卵即依附在蚌的鳃上。由于蚌不断吸水供应氧气,使受精卵象住在保险箱里一样,安全地度过胚胎发育期,直到长成幼鱼后,才离开河蚌,过独立生活。

而河蚌之所以那么顺从,甘于让鳑鲏鱼把卵产在自己身体里孵化发育,也有它的奥秘。河蚌也有雌雄之分,大约在夏季性腺成熟。雄蚌放出精子随水由雌蚌入水孔吸入鳃腔,这时雌蚌的卵也从生殖孔排出进入自己的鳃腔,与精子相遇而受精,受精卵借助雌蚌分泌的粘液而粘附在外鳃腔中孵化。约经过一个冬天,到第二年春季,受精卵才发育成钩介幼虫。钩介幼虫已经有两瓣小贝壳,壳的腹缘长着钩,身体中央还有一根很长的鞭毛丝。这种幼虫要继续发育,就必须寄生到鱼体的鳍、鳃或表皮上去。所以,这时若有鱼游近河蚌,蚌就大量地将钩介幼虫从出水管孔排出来,让幼虫尽可能地用壳钩和鞭毛丝附着在鱼鳃或鳍上。曾发现过—条鱼身上竟附着5000多个钩介幼虫。而鳑鮍鱼主动接近河蚌,正好使河蚌后代能寄附在它的身体上。

鱼体附着了钩介幼虫后,因受到幼虫的刺激,组织反常増生,幼虫被埋在组织中,形成白色的被囊。钩介幼虫在鱼体上吸取鱼的养分进行继续变态,等长成小河蚌时就破囊而出,落到水底,开始蚌的底栖自由生活。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的时间,根据气温变化而不同,在8〜10℃时要80天,在16〜18℃时只要21天。这种寄生,对鱼是一种病症,但危害不大,当寄生在鱼的鳃上时,会影响鱼的呼吸;只有寄生在鱼的吻部时,才会危及生命。而鳑鲏鱼虽小,对钩介幼虫的寄生,比其他鱼有更强的抵抗力。

河蚌和鳑皱鱼之间,既然有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,所以鳑鮍鱼多的地方河蚌也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