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次成像照相机拍摄后立刻能取得照片

你爱好摄影吗?要拍出一张照片,得经过好几道手续:先要对胶片进行曝光,再经过显影、定影、水洗和干燥,得到一张底片。然后,用这张负片覆盖在印相纸上,对印相纸进行曝光、显影、定影、水洗和上光,才能得到一张照片。这样,从拍摄到印出照片,至少要花一个小时。在拍照时,人们常想,能不能缩短从拍照到印出照片的时间,一拍完就取出印好的照片呢?要实现这一点,就得在照片成像的原理上动脑筋。

照相对你来说,已经不是秘密。在胶片上,涂有一层感光材料——面化银乳剂。卤化银乳剂感光后,就会留下潜影。受到感光的卤化银,在显影液的作用下,还原成金属银,变成黑色的颗粒,堆积在片基上。还原银的多少,是由感光的强弱决定的。感光强的部位还原的银粒多,感光弱的部位还原的银粒少,这样就能在底片上形成具有明暗层次的物体像。底片上各部分影像的黑白程度正好和被摄物体的明暗程度相反,即物体明亮的部分,在底片上呈黑色;物体暗的部分,在底片上呈透明,这种像叫做“负像”,这种底片叫做“负片”。

胶片上没有被还原的卤化银,在冲洗过程中被洗掉了。要是它们不被洗掉,其形成图像的深淡程度正好和被还原成负像的卤化银相反,是一幅正像。如果不将这些卤化银洗掉,而是将它们保持原来的部位和数量,扩散到另一张底片上去,然后进行显影、定影,那么不是就能得到一张正像的照片了吗?

在这样的设想下,有人设计出一次成像的黑白照片和照相机。底片由两层上普通的照相底片片基组成。上面一层的片基是负片,它的表面涂有含银量高、涂层薄、灰雾低的卤化银感光剂;下面一层的片基是正片,表面涂有一层由活性碳、硫化物、胶料等组成的接受层。两层片基中间隔着一只盛有药浆的塑料袋。药浆由显影剂、定影剂、卤化银溶剂、胶料等配制而成。负片受到感光后,两层片基同时从一对滚轴中压过,塑料袋被挤破,药浆均匀地涂布在负片和正片的迭合面上。这时,正、负片之间发生一系列迅速的化学反应。在负片的乳剂层中,感光部分的卤化银还原生成金属银,留在负片上,未感光部分的卤化银被药浆溶解,扩散到正片的接受层上,与接受层中的硫化物等催化剂接触,还原成金属银,在第二层片基上,形成我们需要的正像。这样,就得到了一张黑白照片。至于一次成像的彩色照片,其基本原理也是这样。不过它的感光材料和化学反应过程要比黑白照片复杂得多。


与一般照相机相比,一次成像照相机的镜头和快门没什么两样,装胶片的机身则与众不同,为了转印和压破药包,机身上有一对不锈钢的滚轴,正、负片基就从这对滚轴中通过。

一次成像胶片是盒装的,每盒8张。拍摄时,片盒装在机身后部。拍摄以后,先拉出引纸,使正、负片正面迭合,再把片子从一对滚轴隙中拉出。过几秒钟,将正片从负片上揭下,再涂上一层上光浆,就能得到一张光亮平滑的照片。

—次成像摄制立等可取,很受人们欢迎。它具有摄影快速、节省银盐等优点,在国防、科研、医疗和新闻报道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