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行星是怎样发现的V5

科学家在研究太阳系里各个行星的轨道时,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,他们发觉,行星并不是随随便便散居在太空中的,而是像“玩”数学游戏似的有规律地分布在太阳的周围。游戏规则是什么呢?

取一列数字:

3      6       12       24       48       96       …

其中每一个数恰好是前一个数的2倍;在这一列数字的最前面添个0,然后给每个数都加上4,就得到另一列数字:

4      7       10       16       28       52      100      …

再将这些数都除以10,就得到用天文单位表示的各个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:

0.4      0.7       1.0       1.6      2.8      5.2      10.0      …

水星    金星    地球      火星     ?      木星     土星     ……

这是德国天文学家波得研究了提丢斯的发现,公布了这个定则,被称为“提丢斯一波得”定则。

根据“提丢斯一波得”定则,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应该还有一颗行星,它“躲”到哪儿去了呢?许多天文学家都把望远镜指向那一片太空。

1801年1月1日夜里,这个“躲”着的行星,终于被一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皮亚齐“捉”着了。人们给这个新行星起个名字,叫做谷神星。

发现了期望中的新行星,天文学家们一面感到很高兴,一面也感到有些失望。因为这个行星小得出奇,直径只有770千米,还不到月亮直径的四分之一。它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行星——小行星。

大约过了一年的时间,1802年,业余天文爱好者德国医生奥伯斯,又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——智神星。智神星比谷神星还要小,它的直径还不到500千米。

当智神星发现的时候,这的确使当时的天文学家感到惊异。因为他们原来只想找到一颗行星,而现在却找着了一双。会不会有第三颗、第四颗小行星呢?

事实也正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,两年后的1804年,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小行星——婚神星;1807年,又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——灶神星;后来又发现了第五颗、第六颗小行星……在整个19世纪,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在400颗以上。到了20世纪,小行星的发现越来越频繁了。为了观测和研究起来方便,人们给这些已发现的小行星一一加以编号。到目前为止,像这样已经注册编号的小行星就有8000多颗。但是,应该说已经发现的小行星还只是所有小行星中的少数,科学家大致估算了一下,小行星总数在50万颗左右。

小行星除了最初发现的几颗以外,都小极了,它们的直径大都只有几百米到几十千米,亮度也不大。在这些小行星中,只有第4号小行星“灶神星”可以用肉眼看到。有人估计过,全部小行星的总质量,大约不会多于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。

我们知道,大行星的形状都是近乎圆球形的。但是,小行星的形状却非常不规则。这些奇形怪状的小不点,也像九大行星那样,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圈圈呢。

关键词:小行星 提丢斯—波得定则